野外实习感悟
作者: 张书豪 发布时间:2018/9/26 11:23:31 来源:生命科学学院 访问量:(0)
B17中药资源与开发1班 张书豪 174207071021
万仙山四季四景,应时变幻:春,花团簇锦,嫩饰赤岩;夏,绿漫峰峦,山丹点缀;秋,云高天蓝,红叶尽染;冬,雪填沟壑,冰挂高悬。盛夏时节的万仙山是理想中的避暑圣地,热浪在沟壑和山水的作用下化为丝丝微风,它夹带着凉爽和花木的清香缓缓而来,沁人心脾、凉爽宜人,为我们野外实习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障。
七月八号上午我们坐车到达了万仙山。中午,经过简单的休息,整理,分组之后,下午我们便开始向山里前进。两班四大组,每组有不同的带队老师,带队老师一带就是七天,我们的带队老师是王国霞老师,然而考虑到每一位讲解老师所学不同,对植物的了解有所偏好,讲解老师,每次都会调动。第一天,我们前往磨剑峰方向,老师一路走,一路讲,起初我们小组的人全拿着笔记。老师讲,我们记,说一种,记一种。因为考虑外出时间长,怕植物脱水,所以起先也就没有采集植物,打算记好位置回来后采集。林间小道,蓝天白云令人沉醉,忘情于山水之间。最后的目的地八面环山,仅有一个缺口,而这个缺口又映向远方的群山,格外美丽。周围耸立的群山,生灵顽强的生活在峭壁之上,瀑布从山顶峰泄出,打在崖下清潭,潭水碧绿,磨剑峰美景令人忘返。回来的路上找自己记录的植物,奈何两眼一抹黑,杂草中,早就忘记哪个是哪个,找不到,能找到的只有寥寥几个,无奈只好回去。晚上压制标本,我们组的并不多。第二天,我们分了任务,有人采集,有人记录,有人拍照,回来后整理、标识综合复习,第二天效果不错。
那几天万仙山的天气就如同小孩多变的脸,刚刚还天气晴朗,一会就云彩密布,雨滴也淅淅沥沥的落下。记得那次,极大部分的人都披上了雨衣,冒雨前行,在雨中,药草也褪去了它满身的灰尘,露出了原来的色彩,绿的更绿,红的更红。四季桂,开着黄色的花,在枝间,在雨中顽强的绽放,马鞭草科的牡荆,长长的淡紫色花絮,正如同它马鞭草科的名字一样,如同长长的马尾,有着它科属的特征。上山的路长而慢,但是雨水洗去了夏日的燥热,拂去我们内心的烦躁,静下心来沉浸于林海,看花儿芬芳,可是已出行三日,大家身体上又怎会没有劳累,但没有一人言苦喊累,因为是对学术的追求、对知识的渴求。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就如同这次下山的路,在我们的歌声中,天放晴了,伴着歌声的结束这天的出行宣告结束。
再者,就是标本的制作了,第一天晚上把采集到的植物压制,可我们本就采的不多,可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不仅仅是采的不多的问题,更大的问题在等着我们,我们采的植物,除了以前认识的,我们几乎不认识一个,没有丝毫办法,只得把老师拉到一旁,一种种的讲给我们听。袁秀云老师和我们说标本制作是繁琐的,是及其考验耐心的,除了第一次压,第二次第三次整形也是十分关键的,他们直接决定了标本的质量,一天翻两次,换干燥的纸张,肉质茎的植物不要压,因为时间不够不会干等等。天真的我以为问题只有这些,只要注意到就好,可是事情总是多变的,山中多雨,空气总是潮湿的,房间也放不了东西,就拿桌上放的干果来说,一晚过去,第二天能看到干干的果皮变得湿漉漉的,那压标本吸水纸就更不用说了,我们只好拿出一半晾,一半使用,途中老师了解到这种状况,就协调其他老师带来了新纸。
再说说,我们可爱的老师们吧。还记得两位李老师临行时吗?老师临行前的不舍,一个个向前拥抱老师,虽然也有不好意思的,但肯定在心中表达了无尽的不舍。老师的祝福,对我们学习态度的肯定,以及对我们的建议,我一定会铭记于心。
老师都很认真负责,对不确定的植物,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查阅资料,河南植物志,中国植物志,一个个对比一个个查证,不错过每一个细节,不放过每一个不对的特征。老师们还给我们讲解相似植物的辨别方法,讲不同科的辨别方法:比如廖科有膜质托叶鞘,桑科和萝藦科有乳汁等等。
七天进山,受益无穷,我会将我所学所识巧妙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当中。